关于小篮球能劝一个是一个

时间: 2025-08-17 20:46:05 |   作者: 篮球球运动地板

  每到暑假,就来到小篮球最热闹的时段。各式各样的比赛琳琅满目,不少小球员也是负荷拉满,奔赴各地参赛。

  上周日,全国范围内顶级规模,水平最高的小篮球赛事NYBO全国总决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打响,吸引了全国3000多名小球员参加,也将今年夏天小篮球的热度推向高潮。

  然而,这些年随着这项运动的蓬勃发展,围绕其周边产生的争议与乱象也是层出不穷。包括但不限于小球员为了成绩过度内卷,比赛双方家长互殴,家长教练打骂裁判等老生常谈的问题。

  作为浸淫在篮球圈多年的老司机,又是一位小篮球运动的深度参与者,面对这些乱象,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。

  他的儿子,也曾是当地有名的“小球星”,从6岁开始接触小篮球,便不停地训练比赛。最疯狂的时候,每周要练7-8次。除了俱乐部的大课,还要请教练一对一指导。

  高强度的训练短期内的确能带来不错的成绩,他的儿子不仅多次获得市里冠军,还曾在省级比赛上夺魁,多次参加NYBO全国总决赛也是斐然成绩。

  然而到了11岁,面临小场到大场的转换,好多小球员就开始无所适从,我朋友的儿子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由于小篮球不允许联防,又没有三分线。所以更多的强调突破单打。教练不鼓励,甚至严令禁止外线投篮,我就听到过有的教练,因为小球员没选上篮而是外线出手,直接扇了孩子一记耳光。

  相较小篮球,大场更重视球员的大局观和团队意识,这对于习惯于单打独斗的“小球星”们更加难以适应。

  “如果你们再不注意团队的东西,不会突破分球,不补防协防,到了U11打大场,我就把你们全淘汰了。”

  NYBO总决赛上,一位多次获得全国冠军的教练指着替补席上坐着的U9小球员们一顿输出。而这一些孩子,可都是各地的“小球王”,是无数家长眼中羡慕的对象。

  事实上,在我与多位资深青少年篮球教练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,这些在U10之前的“小球星”们,能够在转到大场之后依然厉害的凤毛麟角。

  究其原因,我也请教了一位我的大学同学,现在的他慢慢的变成了业内资深青少年运动员选材专家——

  另一种是父母身高均不高,骨龄测试未来也长不高的,因为这一些孩子骨骼发育空间较小,肌肉和神经系统募集能力更强。运动中表现为灵活性更好、速度更快、协调性也更好。

  我儿子球队里,就有一位9岁身高已超越1米60的队友,能明显的感觉到由于他的骨骼发育太快,肌肉和神经系统不能匹配,导致他在运动中明显更慢更软。但是,他的骨龄测试结果是有可能超过2米,未来可能更为适合打篮球。

  事实上,随着11岁以后男孩进入青春期,身高和智力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,真正具备篮球天赋的孩子,会逐渐脱颖而出,崭露头角。这种天赋有可能瞬间碾压那些“小球星”们过去多年的训练成果。

  比赛成绩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象,以NYBO全国总决赛为例,U10之前,明显南方球队成绩更好。可到了11岁以后,北方球队成绩更加突出。

  如今,我朋友孩子所在球队的那些昔日小球星们,已经到了小学升初中的阶段,他们无一例外的,放弃了篮球,这样的结果,让人难免有些唏嘘。

  郭德纲说:“你跟火箭专家说火箭应该用火柴点火,他但凡看你一眼,都算他输。”可这样诡异的现象,却活生生的发生在了小篮球领域。

  最近,或许是感觉自己看了几年球,就自认为专家的球爹们自己攒了一个比赛,开出了高额奖金吸引大家参赛。

  可现实却被狠狠的打了脸。该赛事不仅组织混乱,状况频出,还因为裁判水平低下被广受诟病,最后落得一地鸡毛。

  这些年,随着小篮球运动的发展,慢慢的变多的人想进来分一杯羹,于是各式各样的比赛层出不穷。比赛质量,也是良莠不齐。

  “我们那个年代,都是训练一段时间,出去打一次比赛,在比赛中察觉缺陷,回来再用几个月时间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。”

  过多的比赛不仅会让小球员过早的进入疲劳期,激烈地对抗还会增加伤病隐患。为了一时的成绩,带伤带病坚持参赛更是屡见不鲜。

  如何正确地处理比赛与训练的关系,也成为摆在众多小篮球家长们面前的一道课题。

 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,如今小篮球比赛大体分成两种:一种是篮协官方赛事;一种是以NYBO为代表的商业赛事。

  前者更强调竞技性,以我儿子前一段时间参加的辽宁省小篮球决赛阶段为例,是由各个城市赛的前三名参加,参赛球队水平较高。省赛前两名还能参加中国篮协主办的全国决赛。

  我儿子所在的球队,就在25支球队参加的U8组中,拿到了全省第四的好成绩。

  后者则更强调“参赛体验”,以NYBO全国总决赛为例,主打一个“大场面”。

  比赛在巨大的会展中心举行,现场租用了一万平米CBA级别的地板,该地板对外报价要超过2000元/平米。开幕式上,3000多名小球员身着印有自己省份的球衣依次入场,“情绪价值”拉满。

  当然,良好的体验意味着高额的投入,有人计算,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小球员,差旅+报名费的成本超过五位数。

  在我看来,与其说NYBO总决赛是一个比赛,倒不如说是一个文旅项目。有条件的家庭通过参加比赛,带孩子来旅旅游,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

  这两个比赛,也是我个人比较推荐的,到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出问题,而是他们“更要脸”。

  一个是背靠篮协这样的官方机构,一个是已经举办8年的商业赛事。任何纰漏都会对他们的声誉产生影响。

  无论是在赛事的组织,还是裁判的选派,亦或是赛程的安排,他们都有规范和要求,办赛者会有最起码的“敬畏之心”。

  小篮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,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、抗挫折能力、社交能力、团队意识,这也是我让孩子从事这项运动的原因。

  大家最常见的,便是家长和教练对于裁判的质疑与攻击。我就见过我们这边一个比赛之后,几位女家长围攻裁判,场面十分难堪。(视频就不放了,怕吓着孩子们)

  我不否认,如今执法小篮球的裁判水平有高有低,低级错判漏判更是层出不穷。但我不相信,哪个裁判,会为了几百块钱一天的工资,去公然吹“黑哨”。

  裁判也是人,也会犯错,NBA总决赛都能出现吹罚错误,家长们凭什么要求一个小篮球裁判没纰漏。

  当然,我也很反对教练为了掩盖自己的问题,而激化家长与裁判之间的矛盾。大多数家长并不懂球,可能仅是依据教练的一个引导,被带了节奏。

  另一方面,必须要说的是,各位小篮球裁判也要对工作多几分敬畏,你的一个吹罚,可能会让孩子们一年的努力付之东流。

  比如我就听说,有的俱乐部老板花钱请外面的球员代表自己俱乐部打比赛。不仅出路费、报名费,更有甚者还要为个别知名球员支付高额的出场费。为的可能只是多招几个学员。

  有些比赛为获胜球队开了出上万的奖金。更夸张的是,有些个别赛事,居然在赌博网站开出盘口。

  说了这么多,无非是想与各位球爹共勉。相信大伙让孩子打篮球的初衷都是一致的,无非是想让他们强身健体,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。

  我能理解,当投入与产出并不相符的时候,难免会让各位球爹产生心态上的变化。

  昨天,我坐在NYBO总决赛的会场之上感慨,来到这里的3000多位孩子和背后的家庭,无一不是怀揣着一份篮球的梦想。然而现实却是,他们之中,未来会在篮球上有所建树的,可能都不到5%。

  可我转过念头又释然了,即便他们最终不能够实现梦想,这种为梦想全力以赴的过程,难道不是更加珍贵吗?

产品底部关联